王新民工作室正在拍摄百集院士故事片

2022-09-05
来源:内蒙古文艺网

   讲述百位中国科学家故事的系列电影短片《科技脊梁》9月4日在呼和浩特黄合少镇南地村正式开机。

《科技脊梁》是中国科学院文联与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了宏扬中国科学家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组织策划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这项工程将选取一百位中科院院士的动人事迹,经过艺术创作,拍摄成一百部独立成篇的电影故事短片。

为了完成这一大型文化工程,横店全媒体科技公司组建了中科院文联和王新民影视工作室两个创作团队,他们从2021年四月开始,转战北京、青岛、长春、三亚等地,战胜了疫情的困扰,胜利地完成了十部影片的拍摄,并陆续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这次在呼和浩特新开拍的《科技脊梁》,是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现代国防光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大珩为主人公。

本片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前苏联专家撤走后,王大珩与他的团队来到西北导弹试验基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爭分夺秒,最终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测试导弹发射的光学设备的故事。

9月4日上午9点30分,简单而隆重的开机仪式正式开始。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侯世平应邀主持了整个仪式。

著名作家路远、著名评论家李悦、作家竞心、张世超以及航天六院、赛罕区文旅局、黄合少镇相关领导与刚刚拍完第一场戏的演职员齐聚仪式会场,共祝开机大吉。

开机仪式上,制片人郎博首先介绍了这部影片的主创以及主要演员。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资深演员墨阳出演的主人公王大珩,而与他演对手戏的则是因饰演奎璧而走红的青年演员李春明。

由王新民影视工作室青年编剧陈涛、导演韩化南;制片人郎博、制片边冬;摄影朱开、赵宏、美术张鑫等组成的主创团队,是一支充满朝气,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队伍。

正是这支队伍,近年来,先后为央视电影频道拍出了《驱霾》、《红色之子.单刀赴会》、《火光.重生》、《火光.绽放》等观众喜爱的影片。

筹备期间,他们欣闻《红色之子.单刀赴会》喜获第十五届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倍受鼓舞。导演韩化南代表全体演职员表示:"我们将再接再励,以中国科学家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来完成这次拍摄任务。"

呼市赛罕区文旅局副局长赵晓红,南地村支部书记毛秀俊,以及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张世超先后致辞,鼓励这支年青团队更上层楼。

《科技脊梁》艺术总监、著名导演王新民在回顾了这支青年团队的成长过程后心情十分激动。

他说:"我们有幸参于了这项文化工程,不仅让观众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他们家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而且还通过系列电影的拍摄,使我们内蒙古的一批青年导演、演员、制片等专业人材得到锻练和提升。继续为全国观众拍出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

在振奋人心的乐曲声中,剧组主创与来宾为影片开机揭幕。随后全体人员共同敬香祈福,祝愿《科技脊梁》开机大吉,祝愿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栏目,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直通首府》栏目,《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晚报》、《巨呼市》、《我爱内蒙古》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

开机仪式结束后,全体演职员再次回到拍摄现场,进入第二场戏的拍摄。

为了夺回因疫情耽误的时间,美工组加班加点,日夜奋战,真实地再现了六十年代西北某实验基地的内外场景。

一人高的电影经纬仪是贯穿全剧的核心光学设备,六十年代的苏制设备,如今根本无法找到。为了保证拍摄,心灵手巧的美术师张鑫找来资料,自己动手,想方设法制造了一台足可乱真的经纬义及其附属设备。

在搭建的观测机房,经纬仪引起嘉宾们的极大兴趣。

《科技脊梁》对我们的青年团队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每位院士从事的科学研究都不相同,所以每一部戏都会涉及新的领域,都要学习新的知识,布置新的场景,制作新的道具。

2021年,由工作室青年编剧都兰、导演韩化南,完成的《科技脊梁之叶笃正》,讲述的是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叶笃正师生之间感人的故事。

由谢晓宇编剧兼导演的《科技脊梁之吴仲华》,讲述的是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在五十年初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故事。

由陈涛编剧,韩化南执导的《科技脊梁之毛汉礼》,讲述的是海洋物理学家毛汉礼的故事。

据制片人郎博介绍,《王大珩》完成拍摄后,摄制组将陆续奔赴西安、大连、景德镇、昆明等地,拍摄《为国授时》《路漫漫》以及中国催化科学先驱张大煜、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陶瓷学家周仁等五部影片。

(责任编辑:杨竟宏 编审:逯全中)



自宣.jpg


阅读9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